生产能力的计算
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确定以后,计算生产能力就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相比之下,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稍微复杂一些,主要原因是这类企业产品的加工环节多,参与加工的设备数量大,设备能力又不是连续变动的,而是呈阶梯式发展的,所以各环节的加工能力是不一致的。计算工作通常从底层开始,自下而上进行,先计算单台设备的能力,然后逐步计算班组(生产线)、车间、工厂的生产能力。
1.流水线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
在大量生产企业,总装与主要零件生产都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因此,企业生产能力是按每条流水线核查的。先计算各条零件制造流水线的能力,再确定车间的生产能力,最后通过平衡,求出全厂的生产能力。
(1)流水线生产能力计算
流水线的生产能力取决于每道工序设备的生产能力,所以,计算工作从单台设备开始。计算公式如下:
Fe
M单=----
ti
式中M单——单台设备生产能力;
Fe ——单台设备计划期(年)有效工作时间(小时);
ti ——单位产品在该设备上加工的时间定额(小时/件)。
工序由一台设备承担时,单台设备的生产能力即为该工序能力。当工序由S台设备承担时,工序生产能力为M单×S。这种由设备组成的流水生产线,各工序能力不可能相等,生产线能力只能由最小工序能力确定。
#p#副标题#e#
(2)车间生产能力的确定
车间能力确定需要分几种情况讨论。如果仅仅是零件加工车间,每个零件有一条专用生产线,而所有零件又都是为本厂的产品配套,那么该车间的生产能力应该取决于生产能力最小的那条生产线的能力;如果是一个部件制造车间,它既有零件加工流水生产线,又有部件装配流水线,这时它的生产能力应该由装配流水线的能力决定。即使有个别的零件加工能力低于装配流水线能力,也应该按照这个原则确定,零件能力不足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补充。
(3)工厂生产能力确定
在确定了车间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平衡的方法来确定工厂的生产能力。第一步对基本生产车间的能力作平衡。由于各车间之间加工对象和加工工艺差别较大,选用的设备是不一样的,性能差别很大,生产能力很难做到一致,因此,基本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通常按主导生产环节来确定。所谓主导生产环节是指产品加工的关键工艺或关键设备,这些生产环节的能力决定了某些基本生产车间的能力,同时也基本限定了工厂的生产能力。第二步对基本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部门的能力作平衡。当两者的能力不一致时,一般说来,工厂的生产能力主要由基本生产车间的能力决定。如果辅助部门的能力不足,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它的能力,以保证基本生产车间的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2.成批加工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能力计算
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单位的组织采用工艺专业化原则。产品的投料与产出有较长的间隔期,有明显的周期性。它们的生产能力计算与工艺专业化原则划分车间和班组有密切关系,有自己的特点。
#p#副标题#e#
(1)单台设备及班组生产能力计算
在这类企业中,车间内班组是最小生产单位,每个班组配备一定数量的加工工艺相同的设备,但它们的性能与能力不一定相同。所以班组生产能力的计算也是从单台设备开始。
由于加工的零件不是单一品种,是多对象多品种,数量可达上百数千种。所有零件的形状大小不同,加工的工艺步骤不同,加工的时间长短不一,这时不能用产出量计算,而只能采用设备能提供的有效加工时间计算,称为机时。
计算公式如下:
F e = F o ×η= F o ×( 1-θ )= F o – d
其中:
Fo ——年制度工作时间;
η ——设备制度工作时间计划利用率;
θ ——设备计划修理停工率;
d ——设备计划修理停工时间。
如果班组内全部设备的加工技术参数差异不大,则全部设备的机时之和就是班组的生产能力。如果技术参数相差很大,以车床为例,床身长度和回转半径两个参数规定了设备可以加工的工件尺寸,这时有必要再分别统计不同参数设备的机时,着重查看某些大工件的设备加工能力是否满足。
(2)车间生产能力的确定
由于班组的加工对象是零件,它们的能力以机时计量是合理的,而对于车间它的生产对象往往是产品或零部件配套数,所以它的生产能力应该以产量计算。工时与产量之间的换算是很容易的,换算后可能会发现,各设备组(班组)的生产能力是不平衡的,车间的生产能力可以按关键设备能力来确定。能力不足的设备组,可以通过能力调整措施来解决。
(3)工厂生产能力的确定
工厂生产能力可以参照主要生产车间的能力来确定,能力不足的车间,可以用调整措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