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分工与协作

zmay16年前 (2009-07-22)生产管理362

一、劳动分工的原则和形式
劳动分工一般表现为工作简化,合理分工的原则。劳动分工应有利于劳动者较快地掌握业务和技术,提高劳动训练程度;有利于员工培训;有利于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有利于降低产品生产制造成本。

合理的劳动分工对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劳动分工过细也会带来一些弊病。如劳动者工作易单调乏味,影响劳动者工作情绪;分工过细也给劳动调配带来困难,易造成劳动负荷不均等问题。

企业常见的劳动分工的主要形式有:

1、按职能分工
一般分工为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

2、按专业和工种分工
这是在职能分工下的一种分工,如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分为设计人员、工艺人员、计划人员、财会人员和统计人员等;如机械制造生产工人可划分为铸工、锻工,焊工、钳工、装配工、车工、刨工、磨工和铣工等。

3、按技术分工
这是在每一专业和工种内部按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高低进行的分工。如技术人员分为助理技术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工人分为若干等级。

4、按基本工作和辅助工作分工
基本工作一般指直接实现工艺过程的工作。辅助工作一般是不直接实现工艺过程的工作,只为基本工作服务的工作。
#p#副标题#e#
二、劳动协作及其组织形式
劳动协作是指把生产工作的各组成部分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活动。协作以分工为前提,分工以协作为条件。

企业中的劳动协作有空间协作和时间协作两个方面。空间的协作形式有车间之间、车间内部、生产小组之间、工作地之间及工作组内部的协作;在时间上的劳动协作主要是指工作轮班。

1、工作地的组织
工作地是工人进行生产活动的场所。工作地组织是空间协作的主要工作。工作地组织工作就是要在一个工作地上,把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科学地组织,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机、物之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安排,以促进劳动率的提高,合理组织工作地的要求是:
(1)便于工人进行操作,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工时,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劳动质量;
(2)充分利用工作地的装备,节约生产面积和各种材料的消耗;
(3)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保证工人的安全和健康。
工作地组织的内容包括:合理地装备和布置工作地;保持工作地的正常秩序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正确地组织工作地的供应、服务工作。

2、工作轮班组织
工作轮班组织是劳动协作的时间联系形式。企业各生产单位,根据工艺性质不同,生产任务多少,采用不同的轮班制度。

单班制是指每天只组织一个班生产,工人都在统一时间上下班。但有些生产单位由于工作班内工作量不均衡,开始工作只需少数人作生产准备,然后全组才能全面展开,工作结束又只需少数人作结尾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充分利用工时,提高全班产量,可以组织一部分人提前上下班,一部分人稍后上下班,使工时得到充分利用。

多班制是指每天组织两班或两班以上轮换生产。由于某些工艺特点,生产过程必须连续的不断进行,要组织三班或四班交叉制。工艺过程可以间歇地进行,按生产任务要求也可以组织两班制或三班制生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