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基础知识

zmay12年前 (2012-10-23)品质管理296
1.什么是品管?
反应实际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特征与特性的总和。
2.什么是检验?
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或多种特性进行测量、检查、实验、度量、并将这些特性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经确定其符合性的活动。
3.检验的步骤:明确品管要求、测试、比较、判定、处理。
4.检验的职能:
A.保证的职能: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决定该产品是否接受。
B.预防的职能:通过检验及早发现品质问题并找出原因,及时加以排除,预防或减少不合格品。
C.报告的职能:检验中搜集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为改进设计,提升品质,加强管理提供资讯和依据。
5.质量活动的两类:一是通过质量控制,保证已经达到的质量水平,称为保持。另一类将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实现提高的过程称为改进。
6.偶发性故障:也称急性质量故障,指由系统性因素造成的质量突然恶化,须采取应急措施,偶发性故障对质量的影响很大。这种发现故障和排除故障的过程就是质量控制,就是质量保持的活动。
7.经常性故障:又叫慢性质量故障,特点是原因不明,影响不易发觉,长久会影响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
8.质量改进的意义:
a.高优等品率,增加效益。
b.提高质量信誉,改善用户关系,增加销售量。
c.减少废品,增加盈利。
d.减少废次品,增加产量。
e.减少返工,增加产量。
f.减少检验,删选和实验费用。
g.加速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促进技术进步。
h.合理使用资金,充分发挥企业潜力。
i.培养不断进取,改革的精神,提高人员素质。
j.完善质量职能,提高质量保证能力。
9.生产工人要积极参加质量改进应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a.增强质量意识,决心改革。
b.具有问题意识和迫切感。
c.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利益。
d.实事求是选择课题。
e.成立现场改进的质量小组。
f.尊重客观规律,进行刻苦细致的调查研究。
10.检验工作一般分为:进料检验、制程检验和出货检验。
11.进料检验:是对原材料,外协件和外购件进行质量检验,目的是确保产品质量,和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包括:首批样品检验和成批进货的入厂检验。
12.制程检验:是指在制程加工完毕时的检验,目的是预防产生大批量的不合格品,并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分为三种方式:首件检验、巡回检验、出货检验。#p#副标题#e#
13.三检制:
   自检:自我把关,操作者对产品自我检验,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
   互检:操作者之间,上下序间,组长对工人的检验等。
   专检:专职检验员对产品质量进行的检验。
14.三自检制:操作者自检、自分、自作标记的检验制度。
15.检验员应做到的三员、三满意。
   产品质量的检验员;质量第一的宣传员;生产技术的指导员。
   为生产服务的态度让工人满意;检验过的产品让下工序满意;出厂产品的质量让客户满意。
16.质量检验的方法:
a.单位产品的质量检测和感官检测,单位产品的质量检测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检测方法测出产品的质量特性值,然后把测出的结果和产品的技术标准比较,而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b.批产品:缺陷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不符合产品技术标准,工艺文件或图纸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即构成缺陷。缺陷分为致命缺陷、重缺陷和轻缺陷。
c.抽样检验:根据事先确认的方案,从一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部分进行检验,并通过检验结果对该批量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判断过程。
17.检验方式:明确自检、专检、定点检、巡回检。
18.检验手段:明确是理化检验还是感官检验。
19.检验方法:明确是全数检验还是抽样检验
20.三不原则:不制作不合格产品;不接收不合格品;不使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
21.三不放过原则:出现问题没有查清原因不放过;没有找到责任人不放过;没有解决措施不放过。
22.八项管理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23.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24.要求:明示的能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表达应遵守的准则条款。
25.产品:过程的结果。
26.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活动。
27.等级:对功能用途相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作的不同质量要求的分类或分收。
28.顾客满意: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程度的感受。
29.能力:组织,体系或过程实现产品并使其满足要求的本领。
30.体系: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求。
31.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p#副标题#e#
32.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
33.持续改进: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
34.有效性:完成策划的活动并得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35.效率:得到的结果与所使用的资源之间的关系。
36.组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
37.工作环境:工作时所处的一组条件。
38.顾客: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39.供方:提供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40.可追溯性:追溯所考虑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位置的能力。
41.合格:满足要求。
42.不合格:未满足要求。
43.缺陷:未满足与预期或规定用途有关的要求。
44.预防措施: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5.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
46.纠正措施: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
47.返工:为使不合格品符合要求而对其采取的措施。
48.返修:为使不合格品满足预期用途而对其采取的措施。
49.降级:为使不合格品符合不同于原有的要求而对其等级的变更。
50.报废:为避免不合格品原有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
51.让步: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
52.放行:对进入一个过程的下一阶段的许可。
53.文件:信息及其承载媒介。
54.规范:阐明要求的文件。
55.记录: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
56.检验: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的结合测量,实验或评估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57.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待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58.信息:有意义的数据。
59.特性:可区分的特征。
60.合同:有约束力的协议。
61.现场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A.整理:区分要与不要的东西,把不要的东西丢掉。
B.整顿:必需品依规定定位,定方法,摆放整齐有序,明确标示。
C.清扫:清除现场内的脏污,清除作业区域的物料垃圾。
D.清洁:将整理、整顿、清扫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维持其成果。
E.素养:人人按章操作,依规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