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特征与原则
一、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特征
精益生产方式源于丰田生产方式,与以往的生产方式相比,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涉及的范围更广,解决的问题也更为全面。
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将目标定格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强生产灵活性、提高质量、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精益生产把责任下放至企业的各个层次,采用小组工作法,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缺陷和浪费及时地消灭在每个岗位上。
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詹姆斯·P·沃麦克等人从五个方面对精益生产的思想特征进行了阐述。精益生产的思想特征有:
1、以客户为上帝
产品面向客尸,将客户纳入产品开发的过程,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多变的产品、尽可能短,准时的交货期满足客尸的需求,真正体现“客户是上帝”的真谛。
2、以人为中心
(1)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下放部分权力,挖掘员工的潜力。
(2)满足员工学习新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形成独特地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
3、以精简为手段
(1)裁掉多余的环节和人员,构建精简的组织架构。
(2)采用先进的柔性加工设备,减少生产人员的数量。
(3)采用JIT和看板方式管理物流,大幅度减少或者实现零库存,同时减少库存管理人员、物流设备和设施占地面积。
4、团队工作组和并行设计
(1)团队工作组是指由企业各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功能设计组,对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具有很强的集成能力和指导能力。
(2)并行设计是指研发和实制并行,厦时发现产品设计中的不可理之处,随即进行修改。
5、准时供货方式
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利益均沾,从而确保物料的准时供应,为企业带来最小的库存和最少的在制品数。
#p#副标题#e#
二、精益生产的原则
精益生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一种管理思想,一种管理原则。其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决策应以长期利益为基础,即使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一个优于任何短期决策的目的,使整个企业的运作与发展都以此目的为核心。
2、建立不间断的操作流程,以使问题浮现。
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使其变成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无间断流程,竭尽全力将所有工作计划中闲置或等待的时间减少至零;建立快速输送材料与信息的流程,使人员与流程紧密联结在一起,问题立即浮现。
3、实行拉式生产制度,以避免生产过剩。
使在制品及仓库存货减至最少,每类产品只维持少量存货,根据顾客实际需求领取。
4、生产均衡化,不求一日千里,只求每天进步。
避免设备与员工的工作负荷过重及生产安排不均匀,尽量使所有制造与服务流程的工作负荷平均化,取代批量生产方法中经常“启动→停止启动→停止”的做法。
5、立即暂停以解决问题。
在企业中设立支持快速解决问题的制度,使生产设备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企业中发生问题时,立即暂停或减缓速度,就地改进质量,以提升企业的长期生产力。
6、工作的标准化是授权员工与持续改进的基础。
在工作现场的任何地方都使用可重复的方法,以维持流程的可预测性。规律的运作时间和规律的产出,是“一个流”与拉动式管理得以实现的基础。
7、运用视觉管理,使问题无处隐藏。
使用简单的视觉指示装置,帮助员工随时确定他们是否处于标准作业状况中,或者状况是否发生变异,避免因使用计算机而致使员工注意力从生产现场移开。
8、使用已经过充分测试、可靠的技术协助员工及生产流程。
生产技术应是用来支持员工,而不是取代员工。新技术往往不可靠且难以标准化,很可能会危害到流程。因此,在制造系统、企业流程或产品采用新技术之前,必须先经过实际测试。对于与企业文化产生冲突,或可能损及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的技术,必须予以修正或舍弃。
但是,在寻求新的工作方法时,必须鼓励员工积极考虑新技术。如果一项合适的技术已经过充分测试,且对改进流程有益,就应该快速实施。
9、亲临现场查看以彻底了解情况。
改进流程与解决问题时,必须追根溯源,验证所得数据,而不是以某些人的只言片语及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东西作推理。即使是企业的高层经理与主管,也应该亲自查看情况,才不至于对实际情况只有简单的了解。
10、不急于作决策,一经全方位考虑,快速执行决策。
在还没有周全考虑所有其他选择之前,不要武断地作出朝某个方向前行的决策。一旦经过周全考虑后,就要快速而谨慎地采取行动。
11、通过不断反省与持续改进,使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
通过最佳实务标准化促进学习,而不是在每位新经理人上台或每个新计划发布后,又重新设计新方法。精益生产之所以可以在全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其科学性、独创性和远见性是分不开的。
精益生产是可以治疗企业各项“顽疾”的“良药”,但这并不意味着实施精益生产就一定可以赢得更多的利益。只有让精益思想在企业上下得到深入落实,才会对生产计划的执行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企业在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精益生产方式源于丰田生产方式,与以往的生产方式相比,所包含的内容更多,涉及的范围更广,解决的问题也更为全面。
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是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将目标定格在尽善尽美上,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强生产灵活性、提高质量、实现无废品和零库存等手段,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精益生产把责任下放至企业的各个层次,采用小组工作法,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缺陷和浪费及时地消灭在每个岗位上。
在《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中,詹姆斯·P·沃麦克等人从五个方面对精益生产的思想特征进行了阐述。精益生产的思想特征有:
1、以客户为上帝
产品面向客尸,将客户纳入产品开发的过程,与客户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多变的产品、尽可能短,准时的交货期满足客尸的需求,真正体现“客户是上帝”的真谛。
2、以人为中心
(1)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下放部分权力,挖掘员工的潜力。
(2)满足员工学习新知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形成独特地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文化。
3、以精简为手段
(1)裁掉多余的环节和人员,构建精简的组织架构。
(2)采用先进的柔性加工设备,减少生产人员的数量。
(3)采用JIT和看板方式管理物流,大幅度减少或者实现零库存,同时减少库存管理人员、物流设备和设施占地面积。
4、团队工作组和并行设计
(1)团队工作组是指由企业各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多功能设计组,对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具有很强的集成能力和指导能力。
(2)并行设计是指研发和实制并行,厦时发现产品设计中的不可理之处,随即进行修改。
5、准时供货方式
企业应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信任,信息共享,利益均沾,从而确保物料的准时供应,为企业带来最小的库存和最少的在制品数。
#p#副标题#e#
二、精益生产的原则
精益生产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是一种管理思想,一种管理原则。其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管理决策应以长期利益为基础,即使牺牲短期财务目标,也在所不惜。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一个优于任何短期决策的目的,使整个企业的运作与发展都以此目的为核心。
2、建立不间断的操作流程,以使问题浮现。
对工作流程进行改造和重新设计,使其变成创造高附加价值的无间断流程,竭尽全力将所有工作计划中闲置或等待的时间减少至零;建立快速输送材料与信息的流程,使人员与流程紧密联结在一起,问题立即浮现。
3、实行拉式生产制度,以避免生产过剩。
使在制品及仓库存货减至最少,每类产品只维持少量存货,根据顾客实际需求领取。
4、生产均衡化,不求一日千里,只求每天进步。
避免设备与员工的工作负荷过重及生产安排不均匀,尽量使所有制造与服务流程的工作负荷平均化,取代批量生产方法中经常“启动→停止启动→停止”的做法。
5、立即暂停以解决问题。
在企业中设立支持快速解决问题的制度,使生产设备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在企业中发生问题时,立即暂停或减缓速度,就地改进质量,以提升企业的长期生产力。
6、工作的标准化是授权员工与持续改进的基础。
在工作现场的任何地方都使用可重复的方法,以维持流程的可预测性。规律的运作时间和规律的产出,是“一个流”与拉动式管理得以实现的基础。
7、运用视觉管理,使问题无处隐藏。
使用简单的视觉指示装置,帮助员工随时确定他们是否处于标准作业状况中,或者状况是否发生变异,避免因使用计算机而致使员工注意力从生产现场移开。
8、使用已经过充分测试、可靠的技术协助员工及生产流程。
生产技术应是用来支持员工,而不是取代员工。新技术往往不可靠且难以标准化,很可能会危害到流程。因此,在制造系统、企业流程或产品采用新技术之前,必须先经过实际测试。对于与企业文化产生冲突,或可能损及系统稳定性、可靠性的技术,必须予以修正或舍弃。
但是,在寻求新的工作方法时,必须鼓励员工积极考虑新技术。如果一项合适的技术已经过充分测试,且对改进流程有益,就应该快速实施。
9、亲临现场查看以彻底了解情况。
改进流程与解决问题时,必须追根溯源,验证所得数据,而不是以某些人的只言片语及计算机屏幕显示的东西作推理。即使是企业的高层经理与主管,也应该亲自查看情况,才不至于对实际情况只有简单的了解。
10、不急于作决策,一经全方位考虑,快速执行决策。
在还没有周全考虑所有其他选择之前,不要武断地作出朝某个方向前行的决策。一旦经过周全考虑后,就要快速而谨慎地采取行动。
11、通过不断反省与持续改进,使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
通过最佳实务标准化促进学习,而不是在每位新经理人上台或每个新计划发布后,又重新设计新方法。精益生产之所以可以在全世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其科学性、独创性和远见性是分不开的。
精益生产是可以治疗企业各项“顽疾”的“良药”,但这并不意味着实施精益生产就一定可以赢得更多的利益。只有让精益思想在企业上下得到深入落实,才会对生产计划的执行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企业在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