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理生产设备
一、选择修理方式
1、预防维修,根据维修计划和预防性检查发现问题并进行的维修,称为预防维修。包括:
①定期修理,以间隔一段时间为基础进行修理。
②检查维修,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通过检查设备的状态,根据需要选择时机安排修理。
2、事后维修,指发生故障后进行的修理工作。
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生产特点、设备特点、故障规律、资源和资金等情况选择维修方式,制定不同类型设备的维修对策。
二、编制修理计划
设备修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计划期内的修理对象、类别、日期、工时、时间及所需用的物资工具、费用等,其需要的各种修理定额标准大致有以下几种:
1、修理难度系数。该系数用F表示,是衡量设备修理复杂和难易程度的假设单位,它由设备结构的复杂程度、规格、尺寸、工艺特点和维修性等因素决定。设备愈复杂、精度愈高、尺寸愈大,其修理难度系数就愈大,耗用的修理工作量也愈大。
2、修理劳动量定额。修理劳动量定额又称修理工时定额,是指企业为完成设备的各种修理工作所需要的劳动量,通常用一个修理复杂系数所需的工时数来表示。
3、修理停歇时间定额。修理停歇时间定额,是指从设备停机修理到结束,经验收后重新投产所经历的时间,它是根据设备的修理难度系数确定的。
设备的修理难度系数(F)×一个复杂系数的修理劳动量定额小时(t)
停歇时间工作日(T)=-----------------------------------------------------------------------------------------------------------------------------------+其它停机时间To
一个班内同时修理该设备的人数(L)×每班工作时间小时(g)×工作班次(m)×修理工时定额完成系数(k)
4、修理费用定额。修理费用定额是指设备修理所花费的各种费用(包括材料、工时、人员工资等)定额,是根据修理复杂系数和修理劳动量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
5、修理周期。修理周期是指相邻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间隔,或新设备从开始使用到第一次大修的工作时间(用实际运转时间或产量表示)。修理周期是根据设备结构、工艺特性、生产类型、零件允许磨损极限和维修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主要零件的使用期限和工作班次。
6、修理间隔期。修理间隔期是指相邻两次修理(不论大、中、小修)之间的间隔时间。间隔期主要根据设备的实际开动台时和易损件的使用期限、日常维护、检查的情况确定。
7、修理周期结构。修理周期结构是指一个修理周期内应该采取的各种计划检修的类别、次数和顺序。不同的设备或不同的修理制度,可以有不同的修理周期结构。编制修理计划,要注意修理计划与生产计划之间、修理能力与修理任务之间的统筹平衡。要优先安排对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卫生和劳动情绪影响大的重点设备与关键设备,并要充分考虑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工作量、进度和能源供应等因素的制约。
三、实施设备修理
制定了修理计划以后,应选用适当的方法实施设备修理,以提高修理效率和数量,减少修理费用。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解修理法。将一台需要修理的设备分解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分批分期安排修理,每次只修一个或几个部分。这样能化整为零,不占用生产时间进行修理,以提高设备利用率。此法比较适用于具有相对独立部件并易拆卸的设备以及生产任务重、修理时间长的设备。
2、联合修理法。将在生产工艺上紧密关联的几台设备安排在同一时期修理,实现修理同步化。与分别修理比较,这种方法所占用停机时间少得多,可以减少修理停机的损失。联合修理法比较适用于流水线设备和联动设备中的主机与辅机及其配套设备等。
3、零件修理法。以设备的零件为修理单元,当修理设备时,拆下所需修复的部件,换上同类备用部件继续运转。这样能大大缩短修理停歇时间,但条件是需要有相当的储备部件,占用一定的流动资金。故此多用于流水线设备、动力设备、关键设备和数量多的同类设备。
牢记要点
生产设备的修理包括以下内容:
选择修理方式
编制修理计划
实施设备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