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信息流的疏通方式
企业生产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为,企业内部信息的疏通与科学化的管理,乃至信息共享的实现,都将为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支持。生产信息流是否流畅,主要取决于生产现场的各项指标,如生产周期等是否明确,各种表格的填写是否标准。生产信息流的疏通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的强制性要求,如按期汇报生产状况等;另一种是通过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获取最为真实的现场信息。
一、明确生产相关信息
有些现场信息必须在生产活动开展前确定,并确保有关人员全面了解现场信息管理要求。
1.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是产品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加工,到产品完成、验收入库为止的全部时间。生产周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工序时间(TOP)和工序间隔时间(TIO)是生产周期的计算基础。
工序时间(TOP)相对于生产周期(TL)而言,只占2%~10%。工序时间的计算公式,如下:
工序时间=效率系数(ER)*任务时间(TO)/相应工作中心的每天的工作能力(CDAY)
例如,在任务时间为12小时、效率系数为110%的情况下,工作地被该任务占用的时间为:
12(小时)/1.1=10.9(小时)
如果该工作地以每天8小时的生产能力进行工作,那么:
工序时间=10.9(小时)/8(小时/天)=1.36(天)
工序间隔时间由运输时间和等待时间组成。等待时间又可划分为前等待时间(TWB)和后等待时间(TWA)。
(1)前等待时间是工件等待加工的时间,如在制品批量运送到工作地时,总会有零部件处在等待加工状态。
(2)后等待时间是等待运输的时间,如加工完毕等待检验等。
2. 生产间隔期与批量
生产间隔期是相邻两批产品投产与生产的时间间隔,批量是一次性投产的数量。在周期性重复生产的条件下,批量和生产间隔期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批量=日产量×生产间隔期
确定生产间隔期和批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以量定期法,另一个是以期定量法。
(1)以量定期法。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价值高低等属性,确定各个零件的生产周期,根据生产数量推算批量。例如,某产品是企业总装时的必需品,且只能由自己生产,那么,这样的产品价值相对其他易采购产品的价值要更高,产品生产间隔期应该较短,日产量也较稳定。
(2)以期定量法。根据综合经济效果确定批量,推算并修正生产间隔期。例如,企业将要生产的产品组合,按照各产品的经济价值进行加权排序,确定优先生产、次优先生产的产品,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寻找最优生产组合。
生产人员只有全面了解这些信息,才能在信息反馈时提供最真实、有用的信息。
二、加强人员交流
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明确目标。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告知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必须采取一些技巧,以进行有效沟通。
1、通过日报表的形式,汇总生产信息;或通过工艺流程卡等及时记录生产信息情况。
2、车间管理人员基本都有在生产线上实习工作的经历,他们对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等也比较了解。如果在实习期即对自己将来的管理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与之建立友谊,那么日后的管理工作势必会相对容易。
3、车间管理人员在与员工进行沟通时,首先要明确沟通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刀直入地问员工对生产线上存在的问题有什么看法,而要由浅入深,从关心员工的生活、工作开始,然后再问到核心问题。
4、如果交流的问题涉及个人的利益(如寻找某件事的责任人等),在员工告知自己的所见所闻后,管理人员就要对其进行情绪安抚,表示不会将消息外泄,以免给员工带来心理负担。
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管理人员便可实时了解现场信息,并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线索,避免虚假信息的误导,最终达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目的,疏通生产信息流。
一、明确生产相关信息
有些现场信息必须在生产活动开展前确定,并确保有关人员全面了解现场信息管理要求。
1. 生产周期
生产周期是产品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经过加工,到产品完成、验收入库为止的全部时间。生产周期的组成如下图所示。
工序时间(TOP)和工序间隔时间(TIO)是生产周期的计算基础。
工序时间(TOP)相对于生产周期(TL)而言,只占2%~10%。工序时间的计算公式,如下:
工序时间=效率系数(ER)*任务时间(TO)/相应工作中心的每天的工作能力(CDAY)
例如,在任务时间为12小时、效率系数为110%的情况下,工作地被该任务占用的时间为:
12(小时)/1.1=10.9(小时)
如果该工作地以每天8小时的生产能力进行工作,那么:
工序时间=10.9(小时)/8(小时/天)=1.36(天)
工序间隔时间由运输时间和等待时间组成。等待时间又可划分为前等待时间(TWB)和后等待时间(TWA)。
(1)前等待时间是工件等待加工的时间,如在制品批量运送到工作地时,总会有零部件处在等待加工状态。
(2)后等待时间是等待运输的时间,如加工完毕等待检验等。
2. 生产间隔期与批量
生产间隔期是相邻两批产品投产与生产的时间间隔,批量是一次性投产的数量。在周期性重复生产的条件下,批量和生产间隔期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批量=日产量×生产间隔期
确定生产间隔期和批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以量定期法,另一个是以期定量法。
(1)以量定期法。根据零件的复杂程度、价值高低等属性,确定各个零件的生产周期,根据生产数量推算批量。例如,某产品是企业总装时的必需品,且只能由自己生产,那么,这样的产品价值相对其他易采购产品的价值要更高,产品生产间隔期应该较短,日产量也较稳定。
(2)以期定量法。根据综合经济效果确定批量,推算并修正生产间隔期。例如,企业将要生产的产品组合,按照各产品的经济价值进行加权排序,确定优先生产、次优先生产的产品,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寻找最优生产组合。
生产人员只有全面了解这些信息,才能在信息反馈时提供最真实、有用的信息。
二、加强人员交流
要进行有效沟通,必须明确目标。基层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告知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人员必须采取一些技巧,以进行有效沟通。
1、通过日报表的形式,汇总生产信息;或通过工艺流程卡等及时记录生产信息情况。
2、车间管理人员基本都有在生产线上实习工作的经历,他们对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等也比较了解。如果在实习期即对自己将来的管理对象有充分的认识,与之建立友谊,那么日后的管理工作势必会相对容易。
3、车间管理人员在与员工进行沟通时,首先要明确沟通的目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单刀直入地问员工对生产线上存在的问题有什么看法,而要由浅入深,从关心员工的生活、工作开始,然后再问到核心问题。
4、如果交流的问题涉及个人的利益(如寻找某件事的责任人等),在员工告知自己的所见所闻后,管理人员就要对其进行情绪安抚,表示不会将消息外泄,以免给员工带来心理负担。
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管理人员便可实时了解现场信息,并去伪存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线索,避免虚假信息的误导,最终达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目的,疏通生产信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