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企业管理学自学笔记)
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企业经营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企业的销售计划和生产能力编制的,是企业其他计划的依据。
第一节生产计划的主要指标及编制
一、生产计划的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生产的品种、规格的名称和数目,表明企业在品种方面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企业专业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2.产品质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各种产品应该达到的质量目标,反映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
3.产品产量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生产的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的实物数量和工业性劳物的数量,通常采用实物单位或假定实物单位计算,是表示企业生产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企业进行供产平衡和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组织日常生产的重要依据。
4.产值指标,有A商品产值指标、B总产值、C工业增加值等三种形式:
1)商品产值指标,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应当出产可供销售的产品和工业性劳务的价值,是反映企业生产成果的重要指标,表明企业在计划期内向社会提供的商品总量。
2)总产值,是用货币表现的企业在计划期内应该完成的工作总量,包括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总规模和水平,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及劳动生产率指标的重要依据。
3)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计划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公式:
按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包括成品生产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工业中间投入
按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p#副标题#e#
二、生产计划的编制
1.生产计划工作的原则,实质是以需定产,以市场的需求来安排生产,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2.生产计划的编制步骤
1)调查、掌握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3)综合平衡,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4)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最后确定生产计划指标。
在企业中,编制和检查生产计划的主管单位,一般为企业的计划部门或生产管理部门。
第二节生产任务的统筹安排
一、产量优选
应该服从市场的需求,同时也应考虑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能力,增加利润,运用盈亏平衡点的分析方法。
二、产品出产进度安排
1.合理安排产品出产进度的优点:A可以使企业的销售计划进一步落实;B为实现用户的交货期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C有助于有效运用企业的人力和设备资源。D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产品出产进度的方法
1)产品的各季、各月的市场需求量比较稳定或者企业生产任务饱满可以采用A平均分配;B分期递增;C小幅度连续增长;D抛物线型递增等方法。
2)产品的需求具有季节性可以采用A均衡安排的方法(优点是有利于充分利用人力和设备;有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有利于管理工作的稳定;缺点:成品库存量大,流动资金占用多);B变动安排方式(优点:成品库存量小;节省库存保管费用;缺点:需要经常调整设备和人力,生产利用较差,不利于产品质量的稳定)。
以上两个方式的选择,主要是比较生产调整费用和库存保管费用大小
3)折中方式。
#p#副标题#e#
三、品种搭配,应考虑的问题
1.安排经常生产和产量较大的产品,采用“细水长流”的办法,保持企业生产上的稳定性。
2.实行“集中轮番”的安排方式,简化生产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3.新老产品交替要有一定的交叉时间,有利于工人逐步提高生产新产品的熟练程度。
4.各类产品应合理搭配。
5.应考虑各个品种的先后。
四、安排车间任务
1.安排车间任务的作用:A更具体的进行平衡工作,使企业的生产任务得到落实和保证;B使各个车间明确计划期内产品生产方面的经济责任,更好的调动车间的积极性,并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安排车间任务的要求:A必须保证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得到实现;B缩短生产周期和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量,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C充分利用车间的生产能力。
3.安排车间任务的方法首先安排车间的生产任务,然后安排辅助车间的生产任务。
第三节设备负荷平衡核算
一、设备负荷平衡核算的概念和依据
1.核算的目的是检查生产能力对生产任务的保证程度,检查各季、各月设备的负荷是否均衡。
2.平衡核算的主要依据:A年(季)度生产指标;B现有设备的数量及其在计划期内的变化情况;C单位产品工时,台时定额;D定额实际完成情况的资料;E计划期工作制度;F设备检修计划等。
二、设备负荷平衡核算的方法
1.计算同类设备组应承担的生产任务所需台时数,公式:
任务所需台时数=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台时定额×(1-计划期定额压缩系数)]
2.计算同类设备组计划内的有效台时数,公式:
计划期内有效台时数=同类设备台时数×计划期规定工作日数×每日工作小时数×(1-设备检修率)
3.计算同类设备组件计划期的负荷率,公式:
同类设备组负荷率=完成生产任务所需台时数÷计划期设备有效台时数。